-
珞珈伊云2025-09-24破界而立,广域感知前言 突破视界极限!全新长测距机载激光雷达——FT-3000开启全域高精度快速高效感知新时代! FT-3000激光雷达以超远测程、超高精度、超强密度三大核心优势,彻底打破地形与距离的束缚!无论绵延群山、茂密林海还是广袤城市,均可实现3000米以上超远距离精准探测,点云密度与精度双重突破,穿透植被直达地表,秒级获取百平方公里级真三维数据,让大地形貌微小细节“一览无遗”! FT-3000激光雷达具备行业领先的长测距能力与超光速距离模糊解算技术,可穿透复杂介质,精准捕捉地表与地物细节,极大提升机载测绘效率与安全性。专为大规模地形测绘、电力走廊全覆盖巡检、森林碳汇精准监测、智慧城市实景三维建设及应急灾害快速响应等领域打造,以硬核性能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FT-3000的诞生,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空间感知革命。以距离突破视野,以精度赋能决策,以穿透洞察本质——我们将持续推动激光雷达技术的边界,为行业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解决方案,助力人类探索世界、构建数字未来的无限可能! 01 产品核心亮点 1 超高密度 脉冲型激光雷达是基于飞行时间(ToF,Time of Flight)原理实现对目标距离测量,因此要想准确计算每个激光脉冲ToF值,必须要将每个回波信号与其对应的发射激光脉冲相关联。常规脉冲型激光雷达只能保证在单一脉冲时间间隔内接收到回波,才能准确计算出ToF值,这样一来,激光雷达的测距潜力就被光速大大限制了,这就是超高速测距与超远距离探测两个指标同时达到所产生的距离模糊问题,就像GNSS接收机距离解析中的“整周模糊度”。 针对这一问题,珞珈伊云团队研发人员提出一种基于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PM和连续地物回波序列的回波解算方法,通过建立多脉冲的发射与接收时间序列以及地形连续性置信度评价模型,做到对每个脉冲的多个回波信号精准对应匹配,并融合为ALV(Anti-Light Velocity)技术,创造性地引入到FT-3000激光雷达中,突破了光速限制,完美解决了激光雷达激光高重复频率和长测程不可兼得的问题,做到在测距较长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较高的点密度。 机载激光雷达的“超光速距离模糊”问题 若无ALV功能,FT-3000的测距能力将极大地受到了限制。为了达到较高飞行高度,只能降低激光发射频率,导致无法获取较高点密度的扫描成果。开启ALV功能后,相同航高下,激光发射频率将比无ALV功能提高一倍乃至更多!例如,在500米航高下,开启ALV功能后可以保证激光点频达到500KHz,而无ALV功能下激光点频只能达到200KHz;在1000米航高下,开启ALV功能后可以保证激光点频达到200KHz,而无ALV功能下激光点频只能达到100KHz,如图2、图3所示。 现如今,实景三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已逐渐发展成为数字中国的空间信息底座;而高密度的点云数据又是支撑实景三维的坚实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将点云密度提升4-6倍之后,实景三维乃至数字中国的基础将更加牢固,更加“硬核”! 2 超长测距 除了引入ALV解决多周期回波计算模糊的问题外,FT-3000还创造性地实现了突破微弱激光回波信号限制的高灵敏探测技术: ①通过研究和设计新型光学结构系统,放大激光回波接收面积,并抑制环境光干扰,提高激光回波信号信噪比; ②通过研究探测器深度降噪技术,降低探测器热噪声; ③研究和开发超宽带宽的模拟信号放大电路,提高波形幅值,为波形提取与分析提供稳定的更高能量的信号源。 综上创新性技术,实现“三千米”级的超远测距。 基于“三千米”级的超远测距,可以使得FT-3000的作业航高达到千米级;同时配合75°的扫描视场角,在1100m航高下,单条扫描带宽可达1600m。配合长航时无人机/有人机作业,单小时作业面积可达200KM²! 3 紧凑光斑 在激光雷达的实际测量作业中,当目标面积完全小于激光的光斑面积时,其所能被探测的最远距离将锐减;同时,当同一个光斑同时打在多个目标时,会导致光斑能量分散在不同目标上,从而形成多回波,同样也会使得这些目标所能被探测的最远距离锐减。这样一来,如何缩小激光发散度这一指标,就显得对激光雷达的性能提高尤其重要! 在光路结构设计方面,FT-3000激光雷达在珞珈伊云上一代机载激光雷达的基础上,采用了全新的激光准直系统,进一步将出射后发散的激光束准直整形,使得脉冲激光光束的发散角得到大幅度的压缩,光束发散度达到了0.28mrad(在1/e²点测量),每增加100m测距距离,激光光束直径仅增加28mm。在远距离测量的情况下,发射光斑尺寸缩小,能量更加集中,可以更加有效地穿透植被类目标的空隙;并结合高精度数字化波形在线处理技术,加强了FT-3000激光雷达对植被类目标的穿透性能。 注:图中光斑中心百分数=光斑中导线面积占比,图中红色圆形表示对应光斑大小,灰色阴影表示电力线。 如上表所示,0.28mrad光束扫描电力线时,性能远超0.5mrad光束,导线可探测能量占比可达0.5mrad时的近2倍,测量性能大大提升! 相比于0.5mrad的激光束,0.28mrad的激光束回波的能量损耗更小,接收效率更高,回波能量可达发射能量的50%,远高于0.5mrad时的20%,保留了更多的扫描细节信息,增强了对植被类目标的穿透性以及测距能力! 02 技术参数一览 03 应用场景 .maincon p{ padding-bottom:20px;} .maincon img { height: auto!important; } .shlv{ margin:0 auto;width:100%; max-width:640px; margin-bottom:15px;text-align: center;} .shlv video{object-fit:cover;width:100%;}
-
珞珈伊云2025-08-14【聚焦“独角兽”③】 | 珞珈伊云:做中国人自己的测绘级激光雷达新华网武汉8月14日电(汤冬旸)重量轻、扫描快、精度好、自主可控……这就是武汉珞珈伊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FT1500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核心优势。作为国产测绘级激光雷达的明星,自推出以来,该系统便在地形测绘、岸线测量、城市建模、农林调查、电力巡检、应急抢险等众多舞台闪耀出镜,实现了测绘级激光雷达从国外进口到自主研制再到升级出海的“三级跳”。 拓展路径,抢搭中国道路和轨道交通腾飞之翅 “‘我们做测绘的,要学会把眼光放到测绘以外。’正是导师李清泉院士2002年这句金言,帮我打开了道路和轨道交通检测、监测的窗口。”珞珈伊云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毛庆洲说。 图为珞珈伊云董事长毛庆洲。新华网发 本世纪初正当我国高速公路大兴修扩时期,毛庆洲抢抓机遇,带领团队将激光雷达、GNSS系统以及惯性导航装置集成于移动平台,成功研发出国内领先水平的车载动态检测系统。 随后十年,高铁建设又迎来了飞跃发展时期,他们又顺势而进,参与高铁轨道检测工程项目,将机器测量铁路钢轨的细小形变和接触网的轻微磨损等无人化精密遥感技术,广泛运用于轨道交通系统,让轨道交通轨网各种潜在危险得到精准监控。 毛庆洲说,从高速公路到高铁轨道、隧道,测量的面不断延伸,技术进步的同时,既解放了人力,提升了效率与安全系数,也拓宽了测量理论与运用研究的时空边界。 2008年由李清泉、毛庆洲等主持的《车载道路快速检测与测量系统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他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代表性成果。 突破“卡脖子”技术,勇踏中国测绘级激光雷达自研之路 珞珈伊云的创立与发展,与武汉汉宁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和武汉夕睿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有着密切关联。这两家企业均由毛庆洲创立,在道路和轨道交通领域深耕多年。业务开展,离不开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设备。过去高端激光测量装备80%以上依赖进口。 自2016年起,团队踏上了激光雷达技术自研之路,下定决心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精度激光雷达设备。2020年6月,将激光雷达业务独立出来,正式成立珞珈伊云。 “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扫描电机,国际领先水平是15000转,当时国产电机一般在3000转~5000转,经过艰难攻关,2022年初,我们终于实现了15000转高速电机的量产。”毛庆洲介绍说,在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团队自研的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取得巨大突破,无论是激光的测程和精度,还是多回波和动态信号的接收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 图为珞珈伊云FT系列中长测程机载激光雷达。新华网发 珞珈伊云的FT系列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其关键核心部件如高重频测距模块、高速扫描棱镜模块以及高精度测角模块均实现自主研制、自主可控,完全国产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上获得客户广泛好评,远销世界各地。 图为珞珈伊云总经理吴安磊。新华网发 90后的珞珈伊云总经理吴安磊说,如今产品迭代快,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自公司成立以来,珞珈伊云的复合增长率远超100%。 2024年,珞珈伊云被武汉市政府列为种子独角兽企业。“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企业中冲出来,我想最被看重的一点还是人才与团队,他们的出现让珞珈伊云不平庸。”毛庆洲说,珞珈伊云依托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必胜教授从应用场景方面给出不少宝贵建议,使研发少走许多弯路。 “点云中国”,畅想激光雷达行业人努力的方向 图为珞珈伊云长测程测绘级机载激光雷达产品获取的某区域高精度三维激光点云模型。新华网发 什么是“点云”?就是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后生成的三维空间离散点集合。形象地说,就是将物体用点表示出来,形成一团一团的点,像云一样,故称“点云”。 “点云中国”的设想,好比中国自然资源勘测界的证券交易所,由数据供应商、软件算法供应商、终端用户等构成,方便政府、企业、老百姓上传、下载数据。一旦建成,将能帮助用户获取精准、高时效时空数据。 毛庆洲认为,运用“点云”可进一步计算、量化现实世界的时空基准。如果按照1:500(即16个点)来测量人口密集区域,按照1:1000(即4个点)来测量人烟稀少区域,按照目前的行业价格,一年仅需数亿元人民币即可完成获取全国高分辨率三维时空数据,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让点云成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人努力实现的方向。毛庆洲介绍说:“中国激光雷达界分成了三条研发路线,珞珈伊云侧重对激光雷达精度的提高和感知维度、反射强度、震动速度、运动速度的提升。相信珞珈伊云的高分辨率激光雷达,在‘点云中国’建设中,能成为许多行业都用得起、值得信赖的好产品。” ——转自新华网
-
珞珈伊云2025-07-31同心五载,光启新程——公司五周年庆暨团队奋斗之旅.maincon p{ padding-bottom:20px;} .maincon img { height: auto!important; } .shlv{ margin:0 auto;width:100%; max-width:640px; margin-bottom:15px;text-align: center;} .shlv video{object-fit:cover;width:100%;}
-
珞珈伊云2025-07-04【伊云新品上线】凭高度集成彰紧凑之巧 ,以轻小体量铸性能之优
-
珞珈伊云2025-06-25珞珈伊云 | 受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移动测量技术大会
-
珞珈伊云2025-05-15城市智能感知与精密测量工程技术中心成果总结会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于武汉大学顺利召开李清泉院士回顾了与武汉大学、北京城建集团的合作历程,介绍了深圳大学的发展情况。他表示,近年来,深圳大学、武汉大学与北京城建集团强化合作,推动理论和技术的原始创新与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三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与空间,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申报等方面加强协同,以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实现新发展。 接着,毛庆洲教授进行城市智能感知与精密测量工程技术中心的成果总结汇报。智能感知中心由武汉大学与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19年共同组建,专注前沿科研攻关,累计斩获省部级、一级学会和协会科技奖18项,获得授权、受理专利53项,攻克国家速滑馆等重大工程的施工测量技术难题,研发的地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全国20多个城市、占地铁检测市场的50%以上。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院士专家结合技术成果,从智能感知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展开对话,推动下一步的合作和发展。 会议最后,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城建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活动和专业培训、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聚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实践+科研创新+湾区活力”的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同频共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人民需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